我做错一题他们就c我一次(妈妈说了,做做一道题就打一次我该怎么办)
本文目录
- 妈妈说了,做做一道题就打一次我该怎么办
- 我数学物理不行,我每做错一次我就把它记在错题本上,自己重新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成绩了吗
- 我的数学总是提不上去,每次都是算出一个结果,不会运用,脑子转不过来,也不会再看看题目给的条件,每次
- 这道题C语言编程题我有一个测试点总是通不过,请问我错在哪
- 初三一道数学题,我做错了,做的过程在,高手看一下我在哪一步出错
- 我做错一题他们就c我一次,为什么
- 今天晚上,我们测验数学,第一题我就错了,正确是c,我选d,c是Y=0,请问这是方程吗,另外d是2-x/1是方程吗
- 昨天有一道考试题,是选择的,考完后对了一下,他们有的选B,有的选C 我题目不太记得了
- 测验中,每错一次,他们将会看到两种图片的一种,一种是可以产生负面情绪的图片
- 我是如何改编一道题的
妈妈说了,做做一道题就打一次我该怎么办
你的妈妈可能只是想让你降低做错题的几率,所以就这样说你,希望可以吓住你让你认真的做题,所以你要仔细的做,降低错误率,实在不小心做错了就告诉你妈妈说你尽力认真的做了。
我数学物理不行,我每做错一次我就把它记在错题本上,自己重新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成绩了吗
如果成绩不是很好的话建议不要做错题本,因为错题太多记不过来。
想要提高成绩,课前要预习,上课认真听,不懂就问,课后及时巩固,做笔记,也可以买教辅书(买不买、买多少都无所谓,市面上的教辅都是互相抄,如果是高中生的话建议王后雄),还有每天刷题(建议3-5道,不要做那种难题一直死磕,也不要太简单的题,按情况决定),要少玩手机,其实只要想学习手机也可以当成学习工具,eg.找学习视频,方法,笔记(B站上就有许多学习视频和方法,有些up主会分享学习网站)。
达到一定成绩再做,而且不是每错一题就记,遇到一样的题型或解题思路就没必要记,还有如果是计算错误也没必要记,需要提高计算水平。
要学会归纳总结,要思考自己为什么会错哪一步没想到,要写解题思路或者将自己没想到的思路标红,还要反复做,过一段时间再做一遍,直到再也不会错(可能性小),考试前也要翻开来看一看。
这样才能高效的利用错题本,考试不丢分,只是对于个别同学有用。
我的数学总是提不上去,每次都是算出一个结果,不会运用,脑子转不过来,也不会再看看题目给的条件,每次
你这是心理问题,心理一定要保持好平稳,舒展,不能急躁。
我先把考试要点给你吧
1.一字一句认真读(默读,读三遍,主要是看清题目)
2.关键字下画横线(有些题目有点长,没用的话也就比较多,在有用的条件下画横线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业时受到无用话的影响)
3.要联系上下题目,一题一题往下做(有些学生例如这道题不会,就做下一道题,下一道题不会就再做下一道题,这样做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有些题目是母子题,那什么叫母子题呢,就是上一题的答案或结果,在下一题中可以应用到,这就是母子题)
4.难不急,易不燥(有些学生啊,遇到难的就紧张,想来想去就不会,这时候往往不能急,而是要心平气和的做,易不燥是什么呢?有些学生遇到简单的就放松了,写的很快,没有认真检查,这样就会导致结果是错误的,俗称粗心)
5.难题以5分钟为限(如果在考试的时候,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在一道题上浪费时间,这样就会耽误接下来的题,这时候我们就要以5分钟来解答难题,如果5分钟内没有做出来,就放一放做下面的题,等简单的做完后,并且检查没有错误后,再写难题)
接下来还需要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努力
1)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有一道应用题:妈妈一共买了12个苹果,吃了6个,还剩下几个?学生一看到“一共“两字,就断定这道题是用”加法“,而题目不在认真往下读。又如:一道题是”按所给的乘法口诀写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一些学生根本就不读题。见题就做,就给写出了四个乘法口诀,他们以为继续写口诀。
(2)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错误的式子。如一次数学考试的选择题:4个6相加是多少?选出下面错误的答案。A.4X6 B 4+6 C.6X4这道题有一半的学生都选择A或C。关键是他们审清楚题目中关键词“错误“,当然有些二年级的孩子对”错误“意思还不是很明白。
(3)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字不多,当然这个很大程度会影响他们的理解水平。几次每次考试或者完成练习我都强调要认真看情题目,但是还是一些学生把题目看错。一些孩子真是答非所问,有些答案真叫你苦笑不得。问那些孩子,结果是:我没有看题目,因为题目中太多字我不认识,也不理解,所以干脆不看。
(4)对数学术语或字词不理解。如“番了一番、增加到”“增加了”“减少到”“减少了、提高了、提高到”分不清。如一道应用题:1、某农场去年产奶2顿,今年比去年增加了3顿。今年有产奶多少?2+3=5(顿)
2、某农场去年产奶2顿,今年比去年增加到3顿。今年有产奶多少?(3顿)
这2道题目很多同学搞不清楚,关键是对题目中“增加了和增加到“的意思不理解,也不能区分。所以很多学生把第二题列算式为:2+3=5(顿)
(5)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但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我班里有一个孩子他每次考试时候都会很简单的题目做错,他审题时审对了,但是真正动手就做错。但是别人这道题目怎么做,他可以很完整很准确答出来。
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时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我班里有一些孩子以前解答题目从来不认真看题目,看题就做,自从我着手培养他们的审题习惯和能力之后,他们的成绩进步大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读出感情,读出深意,一边读一边手点过去,把题目的核心或要求划出来;最后是深刻理会题目的涵义:
(1)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如有一次练习课,有一道应用题:一瓶墨水时4元,妈妈带的钱刚好买了9瓶墨水,妈妈带了几元?有一个孩子很随便扫视了题目就对说: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我说你在读2遍题。他读了2遍之后,还是不做之后对我说:“老师,我还是不会哦!我说你用心用脑在认真读,直到你读懂。后来他还真的做出来。
(2)长期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每次做练习或者考试,要学生自己读题目,要他们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并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
(3)联系实际,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4)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孩子学习是考自己的努力,很多学生依赖性很强,等待老师或者同学的答案,甚至等待家长的的辅导。学生平时学习中,要杜绝过多的辅导。样养成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热情鼓励,培养学生勤学善思、质疑问难的习惯,多加引导,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比如有一道数学题画了10个三角,要学生从左数给第5个圆涂上颜色,又让学生从左数给前面的5个圈起来。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清“左”和“右”,还要分清“5个”和“第5个”。
总之,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望采纳
这道题C语言编程题我有一个测试点总是通不过,请问我错在哪
程序没问题啊,能正常输出:
你说的通不过,是编译器报的错吗?
附了一个代码,是一次性输入之后,然后一次性依次每行输出: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
{
int N;
int height, weight;
int i;
double standard;
scanf("%d", &N);
int *data = (int*)malloc(2 * N * sizeof(int));
for (i = 0; i 《 2 * N; i = i + 2)
{
scanf("%d %d", &data);
}
for (i = 0; i 《 2 * N; i = i + 2)
{
height = data;
weight = data;
standard = (height - 100)*0.9 * 2;
if (weight 》 0.9*standard&&weight 《 1.1*standard)
printf("You are wan mei!\n");
else
{
if (weight 《 standard)
printf("You are tai shou le!\n");
else
printf("You are tai pang le!\n");
}
}
system("pause");
return 0;
}
初三一道数学题,我做错了,做的过程在,高手看一下我在哪一步出错
m^2+(n-1)m+n^2-2n
=m^2+(n-1)m+(n-1)^2-1
=m^2+(n-1)m+1/4(n-1)^2+3/4(n-1)^2-1
=^2+3/4(n-1)^2-1
当n=1;m=0有最小值-1
刚才马虎了,你式子后面的-1怎么写着写着就不见了
你这个是怎么变出来的,即使加上后面的-1。。。
你这一步本来就等于(n-1)^2,你怎么把它硬变成
你的思路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整理式子的时候,我怎么感觉你在复杂化。。。。像这种题,最好用换元法,比如把(n-1)设为t·········
你看下我的解题步骤,参考一下,看看我们两个的思路的不同。。。。
我做错一题他们就c我一次,为什么
我做错一题他们就c我一次的内容如下: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也做错过事情,但是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次。
那天,我放学回到家,就开始写数学作业,写完后,我丢给妈妈,妈妈就开始认真地检查了。“佳欣,这道题做错了。”妈妈亲切地说道。
我不耐烦地说:“哎,来了来了。”我看了那道题以后,不解地问道:“哪里有错啊?”妈妈细心地告诉我这道题的意思,可我跺着脚,皱了一下眉毛,很不耐烦,就大声喊道:“知道了,知道了!”我这么大喊大叫的,妈妈却依然微笑地看着我。
过了一会儿,弟弟对我说:“你应该要主动跟妈妈道歉,妈妈对你那么好,而你这样对妈妈,真是不应该!”我想了想,这件事,我确实做得有点过分,于是我到妈妈跟前,扑到***怀里,说:“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这么跟你说话。”妈妈没有说话,而是微笑地抱着我。
在这件事中,我很感谢弟弟点醒我,让我明白自己做错了,去跟妈妈道歉,从而得到了***原谅。同时我也明白了,妈妈悉心教导、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学会尊重她、爱她!
今天晚上,我们测验数学,第一题我就错了,正确是c,我选d,c是Y=0,请问这是方程吗,另外d是2-x/1是方程吗
d是多项式, 不是方程
方程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通常在两者之间有一等号“=”。
昨天有一道考试题,是选择的,考完后对了一下,他们有的选B,有的选C 我题目不太记得了
应该选C。
正常来说,老师出的题目都是能得到最后结果的,也就是说你应该选择最后的计算结果。
4/5千克糖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4/5÷4=4/5x1/4=1/5(千克)
如果选择B,也就是每人能分到4/5千克糖果的1/4,那具体每人分到多少千克还不知道,所以不能选择B的。
(个人意见)
测验中,每错一次,他们将会看到两种图片的一种,一种是可以产生负面情绪的图片
【答案】A。三月解析:这一现象是:负面情绪有助于记忆力提高。A项“大脑仍在进行记忆信息的处理”说明大脑仍在记忆单词,记忆力会提高,是对这一现象的直接解释,当选。B项并未提及负面情绪,属于无关项。C项与记忆单词无关。D项注意力与记忆力无关。
我是如何改编一道题的
我在假期做第五套试卷的时候,遇到了一道我在以前实质上理解错了的题,时钟问题。
例题:某人在17点多钟外出买东西,看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110°,在将近18点回家时,发现时针和分针的来角又是110°,问此人外出用了( )分钟。
我开始和以前一样用两种方法:1.看表然后假设出结果。2、精确画表然后假设出结果。但,这也就注定了结果中的侥幸成分。所以我问妈妈,妈妈教我了一种方法,就是把钟表问题看成特别的追及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列出前面题目的等式,也就是设经过时间为t分钟,并算出时针的速度0.5°/min,分针速度6°/min。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等式
0.5t+110x2=6t
220=5.5t
t=40
这使我明白了钟表问题就是变种的追及问题【 等价的追及问题:360m的跑道,甲6m/min,乙0.5m/min。一开始甲落后乙110m,后超过乙110m。问甲用了多长时间? 】,只是单位不同罢了。何以见得?因为他们的方向都是同向,并且追及问题速度快比慢的要多跑几个总路程。
然后便是改题了。我们可以分两种等级来改。首先初级,单纯的改数字。比如把夹角110°改成165°,等等......相当于重新算一便,没有什么可说的。其次,高级,也就是第二种:改一个题,改题意,但还是钟表问题,比如:
小明中午12点出门,时针与分针正好重合。当他回家时,时针与分针正好又重合了四次。问:小明出去了多久?
最后就是解我出的题了。首先设时间为t分钟。
360×4+0.5t=6t
1440=5.5t
t=2880/11 分钟
总结:遇到一道不会的题,1.先问会了题 2.写错题分析 3.改题 4.回答改题。
这便是我如何改一道题。
前面说的是相同方向的追及问题。而说完了追及,就该说相遇问题了。比如试卷4的一大题的6小题: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4小时后二车相遇。相遇后二车按各自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了3小时,这时甲车距离B地还有135km,乙车距离A地还有30km。乙车比甲车每小时多行( )km.
这道题我看到后第一反应还是一样,不懂,没有思路。我问了我爸,会了这道题。
我爸爸教我先列出等量关系式。意思就是说所有的量都先设成未知数,然后列等式来算。方程也好,混和算式也好,总之就可以算出来了。我是这么列的算式:
设甲的速度为x(km/h),乙的速度为y(km/h),A一B的路程为R(km),可列关系式两个。
7x=R-135,7y=R-30,求y-x。
7y-7x = (R-30)-(R-135)
7(y-x) = R-30-R+135
y-x = (135-30)÷7 = 15
从前面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乙车比甲车每小时多行15km。这个没有错题原因,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没思路。
然后便是改编题了。我们直接改题意不改架构:
甲车和乙车两车分别从A、B二地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8km/h,乙的速度为64km/h。当甲车行驶至离中点1/20时(不是过中点,是差中点),乙距甲24km。
问:总路程是多少km?
我们可以解了
解:设甲车行至离中点1/20时用了t小时,总路程为R。
48t = 9R/20
48t + 64t = R + 24 ==》 112t = R + 24 ==》 48t = (R + 24) x 48 ÷ 112
所以 9R / 20 = 48 (R + 24) / 112 = 3(R + 24) / 7
(9/20 - 3/7) R = 3 x 24 / 7
3 x R / 140 = 3 x 24 / 7
R / 20 = 24
R = 480
其实我都不需要写二元的,因为第一步就已经可以做代入消元了。我走了二元的过场只是为了清晰明了一些。
这便是我如何改编一道题。
我出一道题:
二人跑圈,甲跑的速度与乙速比是6:5,当甲跑了30min后,甲领先乙一圈。甲速度为6m/s。
问:总路程?
还有一关联性没有那么强的,也就是在直线上追人。如:
甲乙二人同时出发跑步,甲跑至全程2/3时,乙跑的与未跑的比为3:1。甲乙相人距12km。
问:路多长?
这便是关联性。追及与相遇的区别在于如果要求总路程,相遇是路程相加,追及是路程相减。
关于打折问题。首失,我先列举一道题:
哥哥想买标价为260元的旅游鞋。A商场按每满100元减40元的的方式销售,B商场按“折上折”的方式销售,先打八折,在此基础上再打九折。哥哥想买的这双旅游鞋在A,B两家商场的实际售价各是多少元?
这个是比较简单的。A商场就是260里的200打六折,乘以(100 - 40)%。便是200×60%+60=180(元)。B商场的是“折上折”,0.8×0.9=0.72,B商场实际售价260×0.72=187.2(元)。
主要让我无法理解的题是这一类,我有时明知道该怎么作做,但又讲不出原理:
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明学习机,他发现熙地港和汉神购物广场的这款学习机定价相同,且都在进行优惠活动,熙地港的优惠方案是:“先打八折,再优惠100元。”汉神的优惠方法是:“先降价100元,再打八折。”那么两个商场对这款学习机的优惠相差( )元。
我还是和以往一样,特例和空着。但,明显不行。我们需要普遍式子。
我们设学习机为x元,相差y元。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哪个商场贵,哪个便宜。因为贵减便宜。熙地港:0.8x-100。汉神购物:0.8(x-100)=0.8x-80。我们得知,汉神贵。我们可以得出来,
0.8x-100=0.8x-80-y
0.8x-20=0.8x-y
y=20
也就是说,商场问题的核心是用原价来表示优惠价。方程思想,用x或其他字母替代未知数并代入等式来解。
然后便是改编。我们用第二种改编法(具体看前文):
有二商场,卖定价相同的一样东西。甲商做“折上折”优惠,打五折基础上再打二折。 乙商是:满100减90元。已知定价超过100元,且不是整数。
问:谁便宜?
解:设定价为X元(X》100)
甲售价:X × 0.5 × 0.2 = 0.1X
乙售价:(X - 100) + 10
答:甲便宜,因为甲是一折,乙是原价减100再加100的一折
商场问题3:我们还可以出一种不知道原价的题:
某衣服按成本40%的利润定价,后又按九五折出售,此时每件可获利了330元.
问:衣服成本。
我们设成本为X元
X+330=(140%x0.95) x X
X=1000
可能有人就要问了:不是设定价吗?前面不应该是定价的40%吗?不是。这个是需要注意的,不是定价的40%,而是成本价的40%。
我发现,前面好多题都在用二元一次方程。那,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二元一次方程吧。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需要用到二元一次方程题的流程吧。首失便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其次便是列方程了。列方程我们先要定义二元一次方程。要定义二元一次方程,我们先得看如何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先举特例:3x-4=0,2x-1=0,3x-1=0,x+2=0。于是我们们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普遍例子
AX+B=0
A是系数,B是常数,X是未知数。
我们可以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个带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不能有次方,否则便成了一元N次方程)则为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也可以套在二元一次方程上面。先是特例:
x+y-4=0、5x-y+4=0、6x-7y+4=0。可得特例普例:
ax+by+c=0。
文字语言:一个带有两个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不可有次方)则为二元一次方程。
说完定义后还要说一点,便是二元一次方程需要两个等量关系式,一个解不出来。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自己尝试。因为我们要解他,要消元,消成一元一次方程,所以我们需要两个式子。
接下来便是解式子进行消元了。我先说一种代入式消元法,把上一个式子中的式子化简为一个未和数x等于一个未知数y进行加减乘除。我们先举特例:
然后是普遍例子:
还有一个加减消元法,便是拿上面的式子加/减下面的式子。我们用上面的例子来讲:
特例:
普遍:
这便是二元一次方程。
我们可以再拓展一下常数的概念。他和代数有些相像,而且又有点难以理解。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不定数(我随便给的一个命名),也就是他是任易一个数,就比如X+A(常数)=x+任易数。是不是有点怪?但这便是常数。系数也有点类似。